就在《穷人》即将被市场彻底遗忘,曙光出版社也即将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彻底倒闭的绝望时刻,转机,却以一种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方式,悄然降临了。
最新一期的《祖国纪事》杂志,在彼得堡的各大报摊和书店同时发售。
这本由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亲自担任主编的文学杂志,在当时的俄国社会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它不仅是进步文学的重要阵地,更是引领整个俄国文坛思想潮流的风向标。别林斯基的每一篇评论文章,都会在知识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而这一期的《祖国纪事》,刊登了一篇由别林斯基亲自撰写的、长达数万字的长篇评论文章。
文章的标题,就足以吸引所有人的眼球——《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灵魂的呐喊——评陀耶斯基君的力作》。
在这篇气势磅礴、文采飞扬的评论文章中,别林斯基以其惯有的激情澎湃的笔触和犀利深刻的洞察力,对小说《穷人》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
他首先高度赞扬了《穷人》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他指出,在当时充斥着虚假浪漫和无病呻吟的文坛风气下,《穷人》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它勇敢地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社会遗忘和漠视的底层“小人物”,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他们在彼得堡这个光鲜亮丽的帝国都城阴暗角落里的悲惨生活和内心挣扎。
别林斯基称赞说,陀耶斯基的这部《穷人》,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命运的先河。他笔下的马卡尔·杰武什金和瓦尔瓦拉·多布罗谢洛娃,不再是传统文学中那种扁平化、符号化的角色,而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内心复杂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卑微与高尚,他们的善良与软弱,都通过作者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尤其赞赏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精湛描写。他认为,陀耶斯基对马卡尔那种既自卑又敏感、既渴望尊严又不得不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