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或多或少见过;陌生,则是因为亲身经历的冲击感是任何影像资料都无法比拟的。
街上的行人不算太多,但也不少。他们大多穿着朴素的蓝、灰、黑色的衣裤,款式单调,面料粗糙,几乎看不到什么鲜艳的颜色。男人们多是中山装或者对襟的短褂,女人们则是列宁装或者宽大的棉袄棉裤。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这个时代特有的印记,有的行色匆匆,眉头微蹙,似乎在为生计奔波;有的则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交谈着什么,表情严肃。孩子们的衣着同样朴素,但脸上却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在街边追逐嬉戏。
街道两旁的房屋大多是低矮的平房,青砖灰瓦,偶尔能看到一些两层的小楼,墙体斑驳,显然也有些年头了。墙上随处可见用白石灰刷写的标语,诸如“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等等,字迹粗犷有力,充满了时代的热情和斗争精神。这些鲜红的标语,在灰暗的建筑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
李革新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目光不断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他看到了一家供销社,门口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人们手里大多拿着布袋、篮子,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小纸片,那是各种各样的票证——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煤票……在这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钱并不是万能的,很多东西都需要凭票供应,而且数量有限。队伍里的人们脸上带着焦急和期盼,不时伸长脖子往供销社里面张望。供销社的玻璃窗上贴着红纸,上面用毛笔写着今日供应的商品名称和价格,字迹模糊,种类也少得可怜。
他路过一家粮店,一股浓郁的粗粮混合气味从里面飘了出来,有玉米面、高粱面、白薯干的气味,虽然算不上香,但对于饥肠辘轆的李革新来说,却充满了致命的诱惑。他看到粮店的柜台上摆放着几个大木斗,里面装着不同种类的粮食。同样有人在排队,用粮票和钱购买着定量的粮食。
街上偶尔有几辆“永久”牌或“飞鸽”牌的自行车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