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所以在这些兵丁们看来,就是郑三河这个药郎要一口气做到死,自然觉得不划算。
柳意问王在:“郑三河学的如何?”
王在不知道老师对郑三河的打算,斟酌着回答:
“他天分不算高,但也不算没有,好就好在愿意下苦功夫,做药郎,也算合格。”
这已经是看在郑三河勤劳肯干,什么都愿意学的份上说的话了。
要是真说天赋,郑三河还真没有,胜在态度踏实。
柳意猜到了。
虽然她穿越了,还有个系统金手指,但她又不是小说女主角,怎么可能随便拉个人来,对方就天赋异禀,是块学医的好苗子。
天才哪有那么多,更多的只是普通人罢了,郑三河就是这样的普通人。
不过好消息是,古代行医讲究天赋,现代医学却不管这个,现代医学那填鸭式的教学一股脑给郑三河塞进去,绝对够用了。
不过现在倒不急着干这些。
柳意只对王在说:“这些时日,多了许多想要送孩子来做学徒的,我有意收一些如郑三河这样的学徒,这件事,你来办。”
从军营里招人虽然也可以,但是一来真的愿意放下自己的当兵事业来做学徒的人少。
二来,也不好都挖校尉的墙角,还是要自食其力一下。
王在倒不奇怪招学徒,当医师嘛,手头总要有人使唤的。
尤其是那些医术高明的医师,每天忙着看病钻研都够忙了,难道还指望他们自己熬药煎药?给患者们讲怎么吃吗?
每个出名的医师,身边怎么会不跟着十几个徒弟药郎,多的,几十个上百个也是有的。
一般都身兼数职,负责挑拣药材,搬药切药熬药炮制药,背老师的药箱,做老师的马夫,当老师的厨娘,偶尔也要负责被老师骂一骂,或者踢上几脚。
王在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道:
“这次招学徒,老师是否要挑上一两个伶俐的,留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