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十篇,专门记载汉朝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这些制度上变迁的算有五篇。
刘启在其中虽然都算留下了姓名,但准确来说只在食货和刑法、尤其是后者上面尽心尽力,留下了大段关于轻刑慎法的改革。然后就是礼乐里面说他给亲爹的太宗庙改编过一只曲子。
其他诸如郊祀、乐府之类的事宜,他都是以毫不关心“十六年无有所兴”“礼官肄业而已”“会景帝不好辞赋”的姿态高傲出道。逼得司马相如那种文学地位高到被称为“赋圣”“辞宗”级别的文学家,在他身边做官都做到绝望跑路,写出了《子虚赋》这样名留青史的作品都没得到他一点关注。
在老刘家一堆能歌善舞的浪荡子,或者风流多情的文学青年中,刘启在这方面简直可以说冷淡得独树一帜。
孝景皇帝这执政一生只爱搞钱和司法。什么礼别异、乐合同,什么辞赋大家的,都勿cue。
他喜欢什么?
武则骑射御车,文则经史子集。
以及,
——爱看人辩论(。)
王娡上辈子最烦辩论队的同学找她所谓模辩,说想要听听她对于他们观点的想法。她每次都要无语地表示她觉得正反两方哪个她都不支持。
她站中间。
她也理解辩论的技巧与艺术。一场辩论赛的看点,其实根本不是看正反两方两边的观点谁可以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而是看双方辩手言语间透出的逻辑与说话技巧,能否在理论上抓住对方的破绽,一击致命、一针见血。
可理解归理解。王娡还是对这种只要选手尺度分寸把握不好,很容易变成咄咄逼人、为了辨而辨的比赛敬而远之。
然后天道好轮回,她在现代拒绝辩论队好友的时候有多潇洒,在公元前的世纪撞上一个热爱辩论的老公就有多绝望。
……要不你去古希腊留学、啊抱歉,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古罗马时期,苏格拉底都英勇就义两百多年,罗马都进入共和国阶段打完两次布匿战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