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灵气四溢。稍显稚嫩,但瑕不掩瑜。】
【很有意义的一部片子,我从中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和不屈的希望。】
【你打算什么时候拍?我想认识一下编剧。】
商叶初:“……”
“勃勃的生机”。
“不屈的希望”。
“灵气四溢”。
这都什么跟什么?
全家都死完了,希望和生机在哪里?在骨殖间的微生物上滋生吗?
原作者认为这本子只值三千块,季君陶认为这本子能冲奖还能磨炼商叶初的“痛苦”,商叶初自己觉得这玩意儿写得又平又淡毫无商业性,到了盛文芝这里,这剧本又成了“勃勃的生机”“不屈的希望”“灵气四溢”了。
同一部剧本,在四个人眼中居然能有四副面孔!
在这一刻,商叶初忽然意识到了季君陶的战略眼光。
四个人有四种看法,那么一千个观众,又会有多少种解读?
最起码,这不是一部单薄的片子。
商叶初回复道:【还没定下什么时候拍呢。】
【你为什么会觉得这剧本很有生机?】
盛文芝输入了半天,发过挺长一段话来:
【许多细节都透出这一点来。譬如第一幕的环境描写,对村人的刻画。第12页的对话;以及……】
盛文芝发了一大堆,商叶初看完之后,又打了几个字过去:
【你觉得我适合哪个角色?】
盛文芝回道:
【看年龄,应该是孙女这一角色吧。这角色很好,很复杂,很有意义。】
商叶初挑了挑眉:【明显是哑婆的戏份更多,为什么说孙女更复杂?】
商叶初把剧本看了好几遍,也没看出孙女有什么复杂的。一个年轻人,大街上扒拉过一个大学生都能演。戏份也没有挑出传统大学生的框架。
【哑婆戏份虽多,只是无意义的疯癫而已。】
【理性者的思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