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他,只因如果没有他,历史上的庞勋之乱规模或许还会更大。
历史上庞勋以大军围攻泗州,而泗州刺史杜慆乃是辛谠的好友。
年过五旬的辛谠听说好友陷入危机后,当即仗剑驾小舟进入泗州。
他本想劝杜慆离去,但是杜慆不肯,执意坚守泗州,于是辛谠再次出城,安顿好家人后重返泗州。
叛军将泗州围的水泄不通,辛谠便仗剑杀入敌军中,走水门进入泗州。
此后辛谠协助杜慆,指挥守军打退叛军多次进攻。
后来,敌军围困越发严重,辛谠再度杀出重围,向淮南求援。
结果监军郭厚本胆小如鼠,不肯出兵,辛谠将其骂了一顿,说不出兵就杀了他,郭厚本才给了五千个人。
可是官军看到叛军人多,不敢跟着辛谠杀入泗州,辛谠痛骂官军,官军才硬着头皮和辛谠杀入了泗州。
再之后,泗州缺粮,辛谠再次自告奋勇的杀出重围,前往淮南求粮,被叛军追杀三十多里才跑掉。
不久之后,他带着粮食杀回泗州,过了几个月又因粮食不足,杀出城去,带着粮食又折了回来。
前前后后足足七次,让当时无聊查看这段历史的刘继隆惊为天人。
哪怕是来到了这个世界三十多年,刘继隆都还记得自己当时看这段历史时的震撼。
只是他没想到,辛谠稀里糊涂的来到了自己的麾下,而且就他献策之举来看,他显然对陇右十分满意。
既然如此,刘继隆自然不可能放过他。
李骥的事情暴露了陇右许多将领素质不足,刘继隆也翻看了诸都督府送来的军报,对于诸都督府守城都能守出四千多死伤的结果,他气得牙疼。
许多指挥根本就是在捣乱,战时能僵持到副模样,完全是靠中下层将领和基层兵卒的过硬素质。
别说诸都督府,就连在朔方的曹茂,其指挥也并未让刘继隆满意。
夺取朔方的五千多伤亡,有近三千都是因为李骥攻会州准备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