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杀杀——”
时入三月,随着春耕开始并结束,陇右及大唐的兵马调动也越来越频繁了起来。
陇右虽然不大,地域却足够狭长,地理也不太方便。
从北部的凉州到南部的维州,行走官道的路程足有一千五百里,相当于从代北走到关中。
正因如此,两军调动的距离相当,但陇右却凭借着充足的马群,拔高了大军的行军速度。
在大唐所调各镇都以每日四十里行军速度向关中、关内靠拢的时候,陇右军却早已每日七十里的行军速度,将各军调遣至地方,并已经开始习惯起了各地的不同气候。
“杀杀杀——”
狄道城外,九千马步精骑在此操训,喊杀震天。
两镇兵马,以六军分开操训,每军一千五百人,其中半具装的精骑三百,仅人披甲的精骑二百,余下皆是披甲的重步兵。
陇右以《通典》练兵,但又区别于通典,其中原因,主要是陇右的披甲率和弓弩持有率。
陇右军中每名战兵均披甲,另有长枪、钝兵,硬弓、鄣刀、横刀及箭矢等兵器。
弩的装备率虽然不如硬弓,却也有五成。
可以说陇右军的兵卒装备率,唯有盛唐时的精锐唐军能与之相比。
每一名陇右士兵,兼职弓弩手、战锋手、奇兵、马兵等多种职能,是正儿八经的多用途步兵。
即便是盛唐时,全国也只有不到三十万这样的多用途步兵。
再往后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各镇除了牙兵这等精锐外,普通军队的披甲率顶多能保持在六七成,弓弩也无法保障每名兵卒都拥有,自然就需要区分出弓弩手、战锋兵、驻队兵和马军、跳荡、奇兵等专精一样的兵种了。
除去这些外,陇右军比之巅峰唐军更强的一点在于军纪,而军纪往往是通过无数日夜操训和背诵而不断牢记下来的,正如当下:
“凡你们当兵之日,虽刮风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
“这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