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里啪啦……”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在少量鞭炮与大量的爆竹声中,大唐迈入了大中十二年。
对于天下人而言,不管是大中十年还是大中十一年,各地州似乎都不太平,不是洪涝就是干旱。
当然,这些事情并非不可处理,只是碍于各地军费度支太大,无法挪用赈灾,致使百姓流离失所。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若是某处容易安生,其传播速度便会极快。
遭了灾的百姓,也会自发传播迁徙,总比留在当地等死要好。
“听闻陇右招抚饥民,发农具耕牛和粮食,开荒三年免税,仅收商税与田税,不收杂项。”
“真的?”
“真的,不过陇右的商税和田税有点高,开荒期过后要交两成粮食作赋税。”
“两成还多啊!没有杂税就行!”
“陇右不会逼我们借钱还债吧?”
“没听说过,但陇右不好去,听说各地设关,不让去陇右。”
“那怎么办……”
“唉……我也不知道,只是听说逃入陇右就能看到许多粥棚,沿着粥棚走,就能得到安置。”
“有粥?!”
“娘贼的,再继续待着就要被饿死了,我宁愿在路上饿死,也不愿意在这里饿死!”
自正月元日开始,蜀中多有流言,大多是描述陇右富庶,官吏宽善。
若是放在平日,这些流言还没有什么,只是随着西川、东川、山南西道等处赈灾力度渐渐减小,饥民难忍之下,只能啃食树皮野草,想办法向陇右逃去。
西川百姓大多逃往松州,东川与山南西道百姓则是逃往成州、武州。
流言沿着长江向下,江南西道、淮南道沿江各州县饥民也常常听到这些流言。
少量饥民沿着江河往陇右走去,但更多的则是走官道。
各州县官员担心饥民动乱,纷纷推诿,驱赶饥民离开本州县,而各道节度使也是相互推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