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去帮着朱瞻基去压制武将。
很多研究明史的人,会将土木堡当成大明的一个重要转折掉。
这也正常,土木堡之后,大明文臣彻底压住了武将。
但是。
事情必须要有因才有果。
土木堡可以看成是果,那么,因呢?
因果,因在前,果在后。
所以,想要文臣压制武将的的因,就得往土木堡之前翻。
这个因,就是朱瞻基埋下来的。
从一定的因素上来讲,这个因还与朱高煦有一定的关系。
朱高煦在军中的关系太扎实了。
朱瞻基杀了朱高煦,但是,他不敢像朱元璋那般,对军中大范围的清洗,因为他若是那样做了,军中将领可能会打着朱高煦的名头造反。
但是,朱瞻基心中又确实对军中的将领忌惮。
一番苦思,朱瞻基最终选择收缩便将,用文臣来压制武将。
乱世武将。
盛世文臣。
朱瞻基接受的是一个安稳的大明,因此,朝堂上话语权更高的是文臣。
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么一句话。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句话很清晰的解释了武将的权利,只有在外领兵打仗的时候,武将的权利才是最大的。
朝堂之上,武将就像是没有了牙齿的老虎,实力远不如文臣。
而且,此时的文臣还有皇帝朱瞻基的帮助。
武将被打压了。
朱瞻基松了一口气。
但是很快,朱瞻基又有了新的麻烦。
文臣在帮助朱瞻基打压武将的时候,开始搜刮权利,并且在朝堂上做大了。
朱瞻基傻眼了。
军中有骄兵悍将。
朝堂也有权臣。
朱高炽留给朱瞻基的人能力很强,但是,这些人能力很强的同时,野心也很大。
朱瞻基没有办法接收朱高炽给他留下来的这些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