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霄山,顾名思义,在云霄之上,仿佛若有光,于是,根据简述《桃花源记》的要点命题,古代科学家仿佛古代大学士附体,遂作《乘霄山记》,以儆效尤。
如下:
《乘霄山记》
乘霄山,顾名思义,在云霄之上,仿佛若有光。余闻此山久矣,心向往之,今幸得一探,故作文以记之。
初临乘霄山,云雾缭绕,山径隐于其间,似不欲示人以通途。余披荆斩棘,奋力前行,未几,豁然开朗。见有奇花异草,皆非凡世之物,其色绚烂,其香幽远,直沁心脾。其间有泉,水清澈而冷冽,潺潺流淌,似奏仙乐。
山中之人,皆怡然自乐。男女老少,各司其职,或耕于田亩,虽田土狭小,然耕种者面有喜色;或织于室间,锦缎丝帛,精美绝伦。问之,则曰:“吾等居于此,不问世事,山中岁月,悠然自得。”余观其居处,屋舍俨然,虽无雕梁画栋之奢华,却有质朴自然之韵味。
此山中之人,性纯善而好客。见余至,皆出相迎,邀余入其家,以山中佳酿、野果相待。酒过三巡,一长者曰:“吾辈之居于此,乃避世乱。往昔,尘世纷争,民不聊生,故吾祖率族众来此,遂与外界隔绝。”余闻之,喟然长叹,尘世之苦,竟驱人至此仙境以求安宁。
然余于此山中,亦有所忧。山中之人,安于现状,不知外界之变。虽享一时之乐,然长此以往,若有外患,将何以应对?余欲劝其与外界通,习外界之技艺,增自身之见识。但众人皆摇头,曰:“外界多凶险,吾等不欲涉足。”
余居乘霄山数日,终辞归。归途中,回顾此山,心中感慨万千。此山之人,仿若桃源之民,守一方净土,乐在其中。然世殊时异,闭守终非长久之计。愿有一日,乘霄山人能启山林之蔽,迎世界之风,既保心中之纯善,亦能与时俱进,则善莫大焉。
今作此记,非独述乘霄山之奇景异人,亦欲警世之人,莫因一时之安而忘长远之虑,当以乘霄山之事为鉴,开拓进取,方为正道。
时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