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输注于肩背。秋季的邪气,如燥邪、寒邪等,往往容易通过皮毛、口鼻等途径侵入人体,进而影响肺脏及其经络的功能。由于肩背部是肺经及多条经络循行的要地,因此秋季邪气伤人时,常表现为肩背部的疼痛、僵硬、不适等症状。
而冬季,则是寒气凝重的季节。在中医理论中,冬季与肾相应,肾主骨生髓,其经气虽不直接输注于四肢,但肾阳作为一身阳气的根本,对全身各部位尤其是四肢末端有着温煦和推动的作用。冬季的邪气,如寒邪、湿邪等,极易侵袭人体,耗伤阳气,导致气血凝滞、经络不通。由于四肢远离心脏,血供相对较少,加之冬季阳气内藏,更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因此冬季邪气伤人时,常表现为四肢的冰冷、疼痛、麻木等症状。
春天,万物复苏,阳气生发,但同时也是肝气旺盛之时。肝气过旺,易导致气血上逆,从而引发嬶衄(一种中医病名,多指鼻出血)等头部疾病。因此,春季养生应注重疏肝理气,保持情绪平和,避免肝气郁结或上亢。
夏天,阳气达到顶峰,心火旺盛。若心火过旺,或暑热侵袭,易导致胸胁部位的气血淤滞,从而引发胸胁疾患。故夏季养生应重在养心清热,适当补水降温,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长夏季节,湿气较重,脾胃易受困。若脾胃功能失调,易导致水湿内停,引发冬泄等里寒证。因此,长夏养生需健脾祛湿,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贪凉饮冷。
秋天,风气当令,气候干燥。风邪与燥邪相合,易引发风疟等疾病。此时养生应注重润肺防燥,增强身体抵抗力,以防风邪侵袭。
冬天,寒气逼人,阳气内藏。若阳气不足或受寒邪侵袭,易导致痹厥等寒性疾病。因此,冬季养生应重在温阳散寒,保持身体温暖,避免扰动阳气。
“若冬天不进行按等扰动阳气的活动”,这里的“按”可能指的是一些过度刺激或剧烈运动,这些活动会消耗阳气,不利于冬季的阳气收藏。因此,遵循自然规律,冬季应减少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保养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