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之去年高量成的一番表演,让后蜀君臣普遍认为大虞刚刚取代大理,内部不稳,不仅无力进攻,甚至可能都无力防守,这才会多番示好,故而对大虞的警惕性趋近为零;
再加上黎州,尤其是汉源等城,本身就城池残破,人口稀少,之前几乎每次南诏等南蛮势力进攻,就必定会被攻破,以至于这里与其说是一个城市,更像是一个传递烽火的前沿据点;城里的守军也不多,更不精锐。
反观大虞一方,将领勇猛、十足精锐。
种种因素,让典韦很轻松的拿下了汉源城。
唯一遗憾的是,汉源守将的跑路和点烽火姿势极为熟练,大虞入侵的消息瞒不住了。
当乘胜追击的典韦赶到邛崃关时,关上已经不再是毫无准备的状态。
但也仅此而已了。
邛崃关整整四十年未曾直面蛮兵,大多数守军几乎未曾经历过战阵。
典韦因地制宜,发挥南蛮藤甲兵擅长山地作战的优势,兵分三路,趁着邛崃关守军还没有做好心理建设之前,侵掠如火般展开攻城。
典韦指挥主力架上云梯攻打邛崃关南侧城墙,两路偏师多树旗帜一路鼓噪攀上山岭,从关城东西两侧同时发动进攻,给守军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没有城防经验的守军,面对只是依靠云梯等简易器械攻城的大虞军,竟然手忙脚乱。
金汁热油完全没有,滚石檑木也不全,幸好专业对付云梯的推杆还有不少,这让守将稍稍松了口气。
结果,推杆使用的时候,却有的掉头,有的折断——原来这些推杆之类,都是天瑞景星三年(西元914年)大长和国皇帝郑仁旻侵犯前蜀黎州时准备的,距今已经整整四十年。
至于说为什么四十年间不更新装备,一来前蜀后蜀的防御重点都在北方与东方,军事资源自然要往防备后周、南平方向的剑门关、白帝城倾斜;
二来朝廷拨付的有限的资源,兵头们不得拿点用点?尤其是守将们,不多喝点兵血,哪里有钱贿赂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