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道:“他象是个受人欺负的人吗?”
范文兰抬腕看了下手表,时间已将近下午四点,对民兵连长胡道伟道:“今天劳动量不小,恐怕有些知青要吃不消了,也差不多了,现在就停止收割芦苇吧!你带两个知青联系下杨庄老杨,安排凡有知青入户的每家可分芦苇两梱,现在就让他们扛回去。”
转而又对卜春花道:“卜主?任,你也组织一下,我们新圩村的每户也分两捆。其它的运送到村委会前的场地上,质量好些的留着搭芦苇棚,差些的堆放起来,以后烧柴煮饭恐怕用的着。”
卜春花道:“农家烧柴太紧张,现在来了知青,又是煮做菜又是烧水的,我们近水楼台,就一家分三梱吧。”
范文兰默许,道:“但不能再多了,以后哪家缺柴草再说。”
杨庄人听说一家能扛两梱柴回家很高兴,都捡大梱的扛,有的还将两个梱子小些的合作一大捆,胡道伟也睁只眼闭只眼的,都是乡邻,不必太较真。
新圩这边卜春花一边指挥各家各扛三捆芦苇回家,一边指挥着部分知青与农民担起芦苇捆运到村委会前,那边有胡长福在接应安排。
本来以为这是件轻松的活,不就是挑个芦苇梱嘛,真正干起来才知道不是那么简单。
这芦苇梱看起来不重,但长长的芦苇稍拖在地面上,地面上又满是芦苇割后留下的硬荏,这硬荏硬是拖住芦苇稍,人在挑着担子往前走时必须连挑代拖地,非常吃力。走时还要特别注意脚下,双脚不能高低迈步,而要踏着芦苇荏向前,否则容被芦苇荏刺破了脚。
一般农民担子一头担两个芦苇梱,女知青干脆肩扛一个芦苇梱,一般男知青一头挑一个,也有逞强些的,一头担两捆,范文兰突然看到一个长得高高大大的男知青竟然一头担了三个芦苇梱,在满是芦柴荏的洲滩上艰难前行。
范文兰劝道道:“少挑些,别太勉强。”
这男知青“嘿嘿”地憨笑了笑,道:“不碍事,挑得动。”
等这人走远,范文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