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文武两派内斗不休,奉命前来迎战的文官在几次交战后见势不妙,弃掉兵民,做了逃兵遁走。
余下未逃走的将士带百姓弃城逃命,惠文涛一个军中文官也得拿起刀作战。
准确说当时已没有兵民之分。
只要拿得动刀,就算妇孺也要一同作战。
他们本想逃到邻城就有救,不想那里守将未战便逃,邻城早已被占领!内中军民被罗刹人屠戮,头颅高悬城墙之上。
而他们被城墙上驻守的罗刹兵发现,派兵追击……
两方围堵,死伤大半。
若不是最后碰上传信观察的兵队,他们怕是一个都活不下来……
惠文涛在此战中小腿中箭,因箭头留在腿内数日,最后成了跛子。
回朝后,有人力图将他们这些人打成逃兵定死罪,好在先帝眼明,未有苛责。后又受先帝赏识,伤愈后转从文政。
但因碧水关一事受文官排挤,再后来族人涉谋反案被牵连,自此之后仕途再无进展。
人生起起落落,若非有好友向皇上举荐他,这辈子怕是要止步五品再无进益的可能……
惠文涛感叹,即便他余生碌碌无为,至少还有能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机会,而那些死在碧水关与逃生路上的军民,再没机会……
他们被风土掩盖,连看一看这天都再不能。
“惠卿可知各地驻军情况?”
花素律没继续留给他时间回忆,惠文涛思索片刻,将大俞大多数地区和重点地带的大概驻兵数、驻兵原因一一讲述。
惠文涛脱离军队多年,自然不可能事事清楚。何况他为无关人士,关隘处更不可能知晓。
但现在皇上问他,而不是问那些武将,这说明皇上有些不能明说的顾虑。
部分不清楚的地方,他根据曾在军队的经验,分析得出些结论以供皇上参考。
花素律听惠文涛说得头头是道,分析也是有理有据,显然不是临时思考便能得出的结果。
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