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挺火红的,李善一边想着一边走进门,几个月后再次见到了一力将自己携带入军的李乾佑。
“小子李善拜见明府。”
李乾佑右手微抬,看向李善的神色复杂难言,这真是个能闹腾的小家伙啊,在哪儿都安静不下来
在魏州筹谋建功,却在贝州闹出这等事
但此时此刻,李乾佑也不好细说,只笑道“当日你曾言,经义之道,只是略懂”
一旁几个小吏都忍不住笑了他们当日从李善手里学算盘的时候,这位少年郎也是这般谦虚,略懂,略懂。
结果呢,算学令有名的大家都要折服,今日十五道贴经,五道释义,只有李善一人满分。
“太过谦逊,非善。”李乾佑笑着抬笔勾勒了下,“备明年科考吧。”
李乾佑这话的意思是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啊
但李善有些委屈
,真的是略懂略懂
一旁的小吏笑问“李郎君,选哪一科”
“明经科。”
居然没有选最擅长的明算科,小吏有点意外,掀开书册看了眼,“满了”
“李郎君不选明算科呃,也满了”
李乾佑神色一变,“明算科也满了”
“是。”小吏躬身道“适才还有缺额,但刚刚李迁”
李乾佑回长安后,除了吩咐补一次考核之外,并没有多加理会此事,接过书册翻了翻,诧异道“这一科,明算科居然满了”
唐朝科考和后世明清不同,讲究个分门别类,但每门的考生是有定量的,按照去年惯例,其他几科还好说,但明算科是一直不满额的。
国家需要算学人才,世家子弟也不鄙夷算学,但以算学入仕,日后难以升迁,而明经科就不同了,相对来说仕途平顺。
所以,考明经科的人数不胜数,满额那是常事,但考明算科的人少之又少,每一科都不满额。
李乾佑考虑李善擅算学,只要过了县衙考核,报名就没问题。
但这几个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