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第一步,咱们还要继续深入研究神经肽,大家熟读论文,准备开工”
细胞编辑部。
办公室里的材料书籍堆积如山,一群编辑坐在电脑前,眼镜片一个比一个厚。
外界猜测顶刊编辑部会是一群老头,实际上大多数是较为年轻的中青年,专业知识较为深厚,能应付绝大多数水平简单的投稿。
遇到极少数超高难度的稿件怎么办
简单,编辑们会动用人脉关系,电话邀请业内老专家帮忙掌掌眼。
眼镜片最厚的一位编辑坐在角落,气场威严
面容苍老的老太太,脸上的皱纹毫不慈祥,甚至有些厌世暴躁
劳拉基特森,高级编辑,曾是柳叶刀编辑,跳槽到细胞后任职了二十多年,很快将成为这间办公室的掌门人
长相不慈祥是有原因的,她审阅的绝大多数稿件,是一些心比天高的野鸡学者投来碰运气的垃圾稿,字里行间浓浓的反科学、抄袭、臆测和糊弄,当然拙劣的造假更是屡见不鲜。
每天面对一堆一堆的学术垃圾,长相很难慈祥大部分稿子看的她想吃人顺着网线去把投稿的野鸡学者生吞活剥
劳拉喝了口水,打开工作邮箱,翻阅新来的稿件。
短短半天时间,又是一百多份新稿件,她一阵头大,脸色也更加厌世。
她滑动鼠标,先看投稿人的名字,优先审眼熟的学术大牛,至于野鸡新人再靠后等等。
“宋河又投稿了”劳拉脸色忽然一变,多云转晴。
她对宋河有印象,几个月前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但文章质量过硬,投稿必登,好评如潮,哪个编辑不喜欢这样的优质作者呢
“高产的年轻人啊这次做的是什么研究”远处的同事抬头搭话,语气也很欣喜。
“是神经肽”劳拉脸色再次一变,“不好撞车了和昨天金顺禄团队的文章撞车了”
整个编辑部顿时惊动,同事们纷纷起身,好奇地凑到劳拉的电脑前。
简单看了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