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看不懂了吧。
张岱心中有些得意,其实很多地方他也看不懂,不过他还是提前把一些简单的部分预习了一下。
于是张岱挑了几个比较简单易懂的概念和知识讲解了一番,徐光启和汤若望连连点头。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徐光启不由得再次连声赞叹。
“听汤神父说,你要把这本书拿到西洋去发表?”徐光启问道。
“是的,不知徐前辈有何见教。”张岱回答。
“很好,让西方人也见识一下,我们东方文明的智慧。”徐光启夸赞道。
“我听说你还有别的事情,需要帮助?”徐光启坐回了原来的位置。
“是的,”张岱和徐光启简要介绍了一下自己打算扩大书坊的计划。
徐光启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
张岱说完之后,徐光启看了看左右的几位教友,张口问道:“我有一问,还请张先生赐教。”
“不敢,徐前辈请讲。”
“最近几年,福建沿海海寇横行,出洋商船屡遭劫难,尤以郑芝龙为甚。眼下郑氏虽已就抚,但苛捐杂税亦沉重繁杂,不知张先生有何良策?”
这是什么情况,好好地怎么就说到海贼了?
难不成徐光启老糊涂了?
不会,张岱想起初见时精光四射的眼睛。
突然恍然大悟,这是在考验自己养气的功夫。
徐光启这是故意不提自己关心的扩建书坊的计划,顾左右而言他,查看张岱是不是一个莽撞轻浮之人。
知道了徐光启的用意,张岱就不着急书坊的事情,认真考虑起海贸的问题。
如果看过明朝的海贸地图就会发现,大陆对日贸易的出发点不是江南的苏杭,而是福建的泉州。
从经济的角度看,从上海出发抵达日本是最短的路径,是什么原因让商人舍近求远呢?
原因就是明代落后的航海技术。
郑和七下西洋,航海技术怎么会落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