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就是各种长篇大论的教育和惩罚,根本不会让他有下一次开口说这些异想天开的话的机会。
可是三叔三伯却非常配合又耐心的抱着小长卿倾听他的话,就算他说的话天真又异想天开,三叔三伯却丝毫不觉得他这种行为是不把心思放在学业上的玩物丧志,他们父子之间相处得感觉比朋友都要好,真让人羡慕,要是他们的父亲也像长卿的父亲一样多好呀。
司源感受着身后两道羡慕的目光落到自己和小长卿的身上,仿若未觉的抱着小长卿离开了靖远伯府。
李长济和李长闻两个孩子羡慕小长卿有司源这么好的一个父亲,李承源和李敬源又何尝没羡慕过司源有小长卿这么一个聪明的儿子呢
论起天资聪颖,其实李长闻并不逊色于小长卿,也就只有李长济是真正比两人逊色不少的,因为李长济既不如他们努力也不如他们有天赋。
但随着三个孩子年岁渐长,学习的
知识越来越深入,他们各自的脾性和风格也逐渐清晰了。
李长闻是个努力又上进的孩子,学习十分认真,但因为他父母给他的压力,让他小小年纪就格外的老成,特别是身边有司源和李长卿父子做对比,更让李长闻觉得自己宛如困在笼中不得自由的飞鸟,每一天都是煎熬。
这种渴望自由却又非常压抑的日子,将李长闻的灵气给磨没了,所以他在诗词歌赋方面就被先生评价为匠气有余,灵气不足。
与他相反的是,李长卿在诗词歌赋方面却相当的有灵气,那天马行空的思维和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美的双眼,让李长卿总是能够随口脱出令人惊艳的诗句来。就连平日里写的文章也是充满了属于他个人特色的灵气,他是先生最喜欢的一个学生。
虽然比起后来渐渐产生厌学心理,成绩一落千丈,看见书本就头疼的李长济,李长闻成绩优异,就算被先生评价为诗词匠气过重,可是科举又不看重诗词,这方面比不上李长卿就比不上,按理说李长闻应该能够看开才对。
可是李长闻就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