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如蔡州一般,岂不是证明楚王是位造福一方的能臣
这样的话,有些士子心理上接受不了
而接待他们郭林、朱春,则是淮北第三批驻村士子,如今淮北高层人人皆知,若想在淮北体系内为官,下放村镇,管理一村或数村的履历必不可少。
仅靠读圣贤书一步登天的道路,在淮北不通。
唐州士子宋元松,则是因为去年参加声援项城士子的运动中,结识了蔡州学联副会长陈英朗,由他推荐进入了这个体系。
刚开始,宋元松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来寿州游历,对士子作村官一事嗤之以鼻,但两个月下来,他渐渐知道了其中有多少学问。
但刚刚抵达此地的东京士子,却和宋元松当初的心态很像,甚至觉着楚王此举是在故意羞辱他们。
午时初,宋、郭、朱三人坐在地头,讨论起眼下的难题。
三人管辖的村子相连,前段日子沿江赤霉病爆发,几个村子的庄稼都被收割焚毁了,虽然有口粮补贴,但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依然繁琐。
“王爷讲了,虽说染病庄稼已销毁,但土壤里还残存着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病菌,补种新粮前,需深翻暴晒”
年纪最大的宋元松是唐州人,常常以楚王老乡自居,也是第三批村官中,对楚王最迷信的那几个。
他身后,是三名东京士子,也是上头指派给他们的徒弟但这三名徒弟明显看不上这几位老师
一来,东京士子久在繁华东京生活,面对这些小地方的士子本就怀有几分优越感。
再者,这宋郭朱三人全然没有一点士子风流的模样,穿着那农家短褐、在田间地头席地而坐,和那愚氓村夫有甚区别
简直丢咱读书人的脸面。
朱春将东京士子黄师虔的细微表情看在眼里,却也懒得搭理他东京士子瞧不上他们,他们何尝看得起这帮五谷不分、只会束手清谈的白痴。
若不是楚王要求他们每人手把手带一位东京士子,他们才没空鸟这帮眼高于顶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