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北伐。
过了三年赵匡义就开始北伐,先是灭亡北汉。灭北汉之后,太宗不顾大臣反对,趁灭亡北汉的余威,从太原出发进行北上伐辽,起初一度收复易州和涿州。后被辽军击败,第一次的北伐失败。雍熙三年,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再度伐辽,宋军先胜后败。战后,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在对辽关系上“终宋不振”。加之宋初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之风兴盛,激化了阶级矛盾。从北宋初年起,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就不断爆发。淳化四年初,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爆发,两年之后被镇压。此后,统治者深切感到农民反抗斗争的威胁。于是对辽两次用兵均以失败告终的太宗,决定调整统治方针,全力贯彻“守内虚外”政策,对辽、西夏采取被动的守势,而把预防“内患”放在绝对优先的地位。
宋太祖、太宗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参照唐制,初步建立起中央决策体制;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集中兵权、财权、司法权和官员任免权,以改变五代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问题。这一系列渗透着“防弊”精神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效果,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和稳定了统治;但也带来了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农民负担沉重以及社会尚武之风衰微等消极后果,为后来的统治危机埋下祸根。
宋太宗北伐回师后赵匡义不放心就找机会逼死了宋太祖的两个儿子,把亲弟弟流放致死,至此赵宋皇室内乱平定。
宋真宗继位后因为辽国一直侵略北方防线攻破数州,宋真宗赵恒十分惊恐,在一些大臣的诱导下,甚至想迁都南逃。最后在宰相寇准、禁军将领高琼等人的劝说下,决定御驾亲征。真宗亲临澶州前线,宋军将士深受鼓舞,士气大振。辽朝见势遂有议和之意,真宗也立即表示同意,与辽朝达成“澶渊之盟”,以每年送给辽朝一定数额的“岁币”为代价,结束了宋、辽之间四十多年来的敌对状态,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从此基本保持和平局面,直到北宋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