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玺心中猛地一颤,当宋濂二字跃入耳畔,记忆的尘埃似乎被轻轻拂去。
诚然,按照府上幕僚的评估,宋濂在当今朝野之中,并无任何过错,即便是在朱玺穿越前所熟知的大明时代中,也一直非常谨慎。
称他为沧海遗珠,亦不为过。
然而,朱玺的记忆深处,却清晰地勾勒出一幅画面。
当大明版图稳固,四海归一之际,这位看似平凡无奇的宋濂,竟提出了仁政,想让太子朱标以仁爱之心统治大明王朝。
这似乎没什么错。
可此议一出,竟意外地获得了太子朱标的青睐,两人仿若伯牙子期,一拍即合,却不知这一决策如同暗流涌动,悄然改变了朱标的命运轨迹。
朱标因此举,渐渐给身体的负担达到了极限,气血虚弱,乃至最终早逝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试想,若无宋濂之言,朱标或许能像朱元璋一样推行严厉政策,从而更顺畅地接过大明江山的重担,避免亲力亲为而拖垮自己的身体。
而他若能稳坐龙椅,大明或许能延续更久的辉煌,不至于在短短数代间便身染重疾。
从历史的宏观视角审视,宋濂的一言一行,无疑是在改变一个明君和国家的未来走向。
正因如此,朱玺对这个名字格外敏感,不得不说,宋濂是一位拥有远见的大才,可惜,朱标太过听话,太过勤政,太过想好好的治理国家。
此刻,听闻宋濂竟被皇帝突然下旨告老还乡的消息,朱玺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波澜。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朱玺不禁疑惑重重。
难道历史的轨迹已悄然改变?
他反复思量,只觉一切似乎都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悄然加速,那种突兀与不合时宜感,让他心中充满了难以名状的疑虑。
宋濂之事,犹如晴空霹雳,毫无预兆地降临,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黯然退场,更像是历史长河中某个微妙平衡的失衡。
“不对劲,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