桢那异乎寻常的试炼时长,心中暗自祈愿,但愿这孩子在未来的岁月里,能以自己的方式,为大明皇室增光添彩。
哪怕不能君临天下,至少也要成为一个令人敬仰的贵族典范。
既然无缘九五之尊,那便退而求其次吧。
做一个品行端正、举止得体的公子,这样的要求,总该不过分吧?
如此想着,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内心的波澜,毅然启动了试炼程序。
霎时间,一幅幅画面伴随着淡雅的墨色文字,在他脑海中缓缓铺陈开来。
“朱桢,降生于大明皇室,身为太祖朱元璋第六子,年仅六岁便封为明朝第一任楚王,自幼便被无上的尊贵与荣华所环绕。”
“岁月如梭,朱桢从稚嫩的孩童成长为温文尔雅的青年,性格沉稳,内敛而不失风度。虽无惊世骇俗之举,却也从未有过丝毫差错,恪守礼法,是朱桢一生不变的信条。”
这一幕幕成长的足迹,如同画卷般在朱元璋眼前徐徐展开,与他对朱桢的记忆不谋而合,让他对试炼镜的神奇之处又多了几分感慨。
看着那些对朱桢的评价,朱元璋的心头涌起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暖。
稳重,持重。
这样的品质,虽少了些锐意进取的锋芒,少了那份帝王应有的霸气,但作为大明皇室的一员,这样的表现已足够令人欣慰。
至少,他不会辱没了皇家的名声。
在众多不成器的儿子中,总算有一个能让他稍感满意的了。
带着这份淡淡的喜悦,朱元璋继续沉浸于试炼之中。
“洪武三十年,古州洞蛮反叛时,朱桢被任命为平叛主帅,朱桢拿着三十万军饷,却不亲自上阵,反而向朝廷救援,这让太祖皇帝倍感愤怒,最终撤了他的职务。”
读到这里,朱元璋的心猛地一沉,仿佛被重锤击中。
不亲自上阵?
堂堂朱家后人,竟然临阵脱逃,这不禁让朱元璋胸中的怒火熊熊燃烧。
然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