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官员。
多了一群祖宗在旁边指手画脚,本就不高的工作效率,变得越发拉胯。
京中裁员受阻,但内阁分派的任务,吏部还是要完成。
大虞朝有一百六十多个府、两百多个州、一千多个县,这些州府县每家裁减一名官员,内阁的任务就超额完成了。
不过理论终归只是理论,得罪人的活儿,根本就没人愿意去干。
没人想站在官僚集团的对立面,集体承担责任,就相当于谁都不承担责任。
扬州府。
沸沸扬扬的裁撤冗官事件,从中央蔓延到了地方,扬州也受到影响。
作为被战火洗礼的州府,扬州倒是不存在冗官问题,但架不住申请调过来的官员数量大增。
所有人都知道,内阁烧起的这把火,肯定会有人倒霉。
顾不上继续混吃等死,有门路的官员纷纷谋求实缺,以避免自己沦为倒霉蛋。
缺额严重的扬州府,第一时间被补满了人员。
府衙是如此,扬州营也没能例外。
一般情况下,扬州营这种新组建的营头,不确定性太高。
加上一个强势的主官,大家都知道没有油水可捞,感兴趣的军官很少。
除了少数和他关系不错的五城兵马司旧部,选择留下来发展之外,大部分军官都处于缺额状态。
李牧一直没有向朝廷申请补充缺额军官,就是想利用时间差,尽可能多的培养亲信。
可惜计划没有变化快,军中人事任命,也要遵守规则。
一步登天那是极少数,更多的都是按部就班,从底层一步一步向上爬。
哪怕有平乱的功劳,手下那帮亲信也只是被安插到了小旗、总旗的位置。
原本他还计划着等过上一两年,就把其中的可造之材提拔为试百户,然后代理百户之职处理军务。
再往上进入到中层军官序列,朝廷对人事任命管理,就变得严格起来。
作为参将李牧也只有推荐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