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种群因全部放弃繁殖而毁灭,这才是最残酷的事情。
阶级的形成就是为了压迫反抗,同时激励反抗,只有对自然界的抗争,到族群内部的抗争,让这种刺激始终如一,又不会因为种群过度消耗,而失去活力。
然后推广城邦制与酋长制,形成一个个诸侯王国,允许诸侯国之间相互吞并,但信仰一定以道教为尊,受到道教的控制。
道教一系列改革,把各祖巫地区分散的道教统一起来,逐渐形成以总部集权,分部向总部负责的机制。
另一方面,道教的经典教义开始统一传播,包括三清的部分教义逐渐明晰,即便三清只有灵宝天尊出现,道教高层都在等待,等着道教老祖斩出第二尸,第三尸。
洪玄七则带着部分弟子在后土地区流浪,继续自己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自然要用到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说起来很简单,比如竹子,在认知中,竹子是一种植物,也有妖把竹子赋予很多拟妖的属性,这些并不重要。
当洪玄七面对一片竹林的时候,他直观感受竹子是什么,如果说就是一种节状植物,那其它别人的结论就不重要了。如果说他从竹子中看出挺拔,代表着刚直不阿,那别的就不重要,他看到的就是这个结论。
但这并不是格物致知,可能每次看到竹子的感觉都不一样,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他会反思自己对竹子到底是什么感觉,会综合所有答案,给自己此时此刻的一个结论,这才叫格物致知。
不同的答案就是多角度看问题,综合所有答案才是格物的过程,但致知的知只是一个可否定的答案,随着阅历增加,时间地点心情的不同,有不同的答案。
人生不就是不断否定以前的认知,达到新的认知的过程。
像佛家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道家的上善若水,其实都是从不同角度讲述这个过程,从肯定开始,否定,肯定,否定,肯定,一直持续下去的过程。
但一定是以肯定开始,肯定结束,如果只有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