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终于不用吃百家饭,而是自己的家了,不用每天颠沛流离,吃了上顿没下顿了。
虽然裴家的日子也没有过得很好,但是一家人的吃穿,还是够用的。
姜芜本来以为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去,直到战争的来临。
整个细水村的人,只要是还能活动且年满十八岁的青壮年,都要加入军队。
裴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佩裴临,小儿子裴珩。
政令发出来的时候,裴珩还不到十八岁,所以侥幸躲过一劫,而裴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已经成婚,还有两个孩子,不能不去。
裴父也被拉去了。
一时之间,家里只剩下裴珩还有姜芜和裴母,以及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和裴临的妻子。
家里唯一能做事的两个人走后,姜芜和裴珩就开始下地帮助家里,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因为战争的问题,大家过得不好。
直到战争结束,姜芜以为一切都能变好的时候,却传来裴临和裴父战死沙场的消息。
裴临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当即就离开了裴家,她不可能为裴临守寡的,孩子她也不要了。
裴母一下子就被这个消息打击得昏死过去,醒来又听到裴临的妻子离开的消息,看着才一岁多,话都还不会说的孩子空空的流泪。
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活?
自己已经半截身子入土的人,还要带两个孩子,裴珩还没有学出来,姜芜也还没长大。
想到这些,裴母忧心不已,身子越来越不好。
这个时候,没有办法,姜芜站了出来。
她不想看见裴家变成这样,那个她记忆会给她温暖,让她开心的裴家,不该是这样的。
裴母醒来之后,单独的将裴珩叫到一边去。
姜芜看见了,偷偷的凑过去,听到裴母要让裴珩放弃读书,回来帮助家里,帮助她的时候,姜芜冲了进去,不让裴珩放弃学业。
她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她知道裴珩的天赋过人,经常被镇上的夫子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