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应该要把眼光放远点,从全局来看,不要因为一时一事之得失,而轻易的就否决掉了谁,放弃了谁。
其实,我的这一套做法,一开始也并不是很顺利的,伦敦公司那边根本就不怎么理会我的建议,我发出去的申请邮件不是被束之高阁,就是回了一句“ank”而草草了事,再无下文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心里很清楚,首先,他们是看不起我,更是看不起咱们中国人,认为咱们和他们相比,还差的远着呢,根本就没有实力在这上面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其次,之前没有这个先例啊,英特利到中国来开分公司,也已经好几年了,从来都是他们交代过来了,深圳这边只管着做就是了,其他不需要问,也不需要讨论,遵守即可。
可是,他们这次遇到的是我,我就像,如果我就此偃旗息鼓了,毫厘不差的完全按照他们的要求那么去做,那最后倒霉的还是深圳公司,受累的还是我自己,而且,我也决定了,如果我是对的,你们还执意不接受的话,那我将挂印而去,一句话,老子不伺候了。
所以,我决定一搏,发誓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
不过,我也不傻,不会硬杠的,既然正面强攻不行,那我就另辟蹊径呗。于是,我便采取了其他的策略,步步为营,万箭齐发,耐心讲解,细心应对,以事实为准绳,以结果为例子,渐渐的,他们开始认可我了。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双方之间的差距慢慢缩小了,能处于一个大致平行的水平线了,有什么事也就可以做到有商有量了。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经过多次实地操作和来回博弈之后,他们发现我之前的提议基本上都是正确的,便也开始对我有些信心了。
再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彼此了解的逐渐增深,特别是今年伦敦公司和迈阿密公司的同事来了两次深圳公司,我带着他们跑了很多家工厂,现场让他见识到了中国工厂的实力,体恤到了我的艰辛,意识到了他们存在的短板,也清楚的了解到了我每次提出的意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不是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