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多人抗衡,约瑟夫合纵连横,利用多年的斗争经验,拉一派打一派,最终成功的站到了最后,成为了苏联的最高权力者。
很多人看到这里已经发现情况不对劲了,约瑟夫成为了政治局唯一的领袖,其余所有布尔什维克元老不是死了就是被开除党籍,流放出国,约瑟夫成为了苏联唯一的统治者,党内大部分反对的声音都消失了,新政治局选上来的领导都是约瑟夫的亲信,他们围绕在约瑟夫的身边,甚至在一次会议上,出现了委员会成员自己批评自己,抬高约瑟夫地位的诡异场景。
而且有一个很巧的事情,奥古斯特当年也是这么干的,公开跟奥古斯特唱反调的人基本上也领了盒饭,不是去了非洲,就是去了东南亚。
约瑟夫也敏锐的察觉到战后的国际社会是不稳定的,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它并不满足于社会现状,并且德国的核心工业并没有被摧毁,而在它的南方,奥匈帝国被拆分,东边的波兰又积贫积弱,德国很有可能发动新一轮的战争,而苏联要想在不利的世界局势下翻盘,那就必须尽快的完成工业化,然后在下一轮的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
此时正是年,某个落榜的美术生都还没有走上高位,世界正在经济危机当中,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约瑟夫知道重工业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重工业,苏联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武器,所以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以便在下一次的大战中取得优势。
那问题是钱从哪里出,约瑟夫将矛头指向了农民,可以通过计划经济,政府强制调控物价,靠低价收购农产品,再向农民倾销工业品,将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利润投入到工业去,这个计划唯一的缺点就是要牺牲农民的利益。
但约瑟夫不管,他的思路从一开始就很清晰,苏联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慢的完成资本的积累,再拖几年欧洲国家就打过来了,为了政权存活,一切都是可以牺牲的,也包括农民的利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殖民地掠夺资金,但苏联没有殖民地,或者说俄罗斯最大的殖民地就是俄罗斯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