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白家回来,转眼就过去了三个月,城寨第一期整体化改造,即将竣工。
此刻,城寨南北两侧,原本杂乱堆叠交错的寮屋、商铺通通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36栋样式整齐,间隔相对合理的六层联排楼房,总占地9720平,约城寨面积的1/3。
每栋楼房占地270平,每层十户,刨去约5%的公摊,每户实用面积在23平~24平区间浮动。
按统计后,每户六人的均数,一期能容纳人口12960,占此时城寨总人口的72%。
数据清楚写在常威送来的报表里。
陈卫仁对此烂熟于心,他望着这些拔地而起的楼宇,自傲的同时又不禁发愁。
发愁城寨地块太小,只有区区27000平,还不如内地的某些园林庭院。
刨去为小唐人街预留的地皮,他和常威、来福等人反复商讨规划,也还有超5000人的住宿缺口。
但没办法,再愁也是自找的!
谁叫你陈卫仁心大,而且不够黑呢!
为什么这么说?
二战后,港岛建筑损毁严重,又每月涌入超十万人次的难民,住房情况恶劣到常人无法想象。
就拿与城寨一海之隔的湾仔举例,90多号人挤在一幢木质结构的三层唐楼里,睡得是碌架床。
什么?不够恶劣?
那再看漫山遍野的寮屋呢?
情况好些,用几十块钱买来木板、铁皮搭建而成;实在没钱,也可以用捡来的塑料布与纸皮凑合凑合。
还不够?
那只能到大街上找了,天为被地为床,冬寒夏凉,四面观景,怎样?
这就是让人不敢直视的现状!
满港岛打听,20多平?他们配吗?
其实以上,陈卫仁都了解过。
但时代之间的落差,不会轻易抹去。
他始终无法接受,48年港岛近五成,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5方尺,换算即不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