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追击的目的是为了歼敌。
如今敌军都忙着自己砍自己呢,他去瞎凑什么热闹?
得,有这功夫,还不如回营写塘报去呢。
虽然现在有了电报这种更方便的东西,但文书类的塘报还是要写,用作收档、查阅、留证、举功。
想了想,老徐在塘报上轻轻落笔:“臣辉祖言,开城大捷...”
翌,廿五日。
在留下一部分士兵,带着俘虏去清理尸体,以免发生瘟疫后,老徐带着部队压过临津江,向汉江挺进。
这一次,他率部行军的节奏不疾不徐,稳稳前进。
开城大捷之后,意味着英军西线主力已被大部歼灭,逃往汉城的那些人马,已经很难对他构成威胁。
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莽打猛冲的去抢军功,反而要步步为营,减少失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这个时候,就能看出,李景隆最多算个‘将才’,人老徐才是帅才。
苏谨对他的那几句评语,其实压根没说错。
如果不是李文忠的余萌,又是朱棣的发小,再加上靖难之役的‘迎驾从龙之功’,李景隆最多也就是个先锋官,老徐麾下一将而已,还是站在最末的那种。
明军大军压境,直驱汉城。
抵达汉城之后,老徐没有急着下令进攻,而是先将汉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给他来个围而不攻。
同时开始分兵,对汉城身侧及身后的富川、仁川、水原几郡,发起猛攻。
敌若增援,那就半渡击之,围点打援;
敌若固守,那就分而破之,各个击破。
老徐这一招就是要令敌首尾不得相顾,一点一点瓦解对方的军心。
他知道苏谨很着急,急着不断催他南下,但他也只能让苏谨先别急。
贸然孤军追击,一旦被对方埋伏,那之前取得的种种战果化为乌有不说,大军还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但他也告诉苏谨,等富川、仁川、水原打下来之后,徐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