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而不是170幢的五层唐楼。
当时的港府已经修改了居民住宅不得超过五层的提议。
由此你就能知晓当时的霍官泰准备有多么充分,投资有多大了。
但如今的王鸿煊可不一样。
他如果这个时候向港府提出分层出售等建议。
固然能推动港岛地产业的繁荣,推高港岛的房产价格,却也绝对是给港岛英资们做嫁衣,回给未来的那些华人港岛大亨们崛起增加难度。
这显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所以他只能暂时放弃分层出售的想法,转而打起了港岛地皮主意。
毕竟分层出售这事。
哪怕没有他推动,三年后也会有吴多泰等人提出。
他与其白费功夫给洋人做嫁衣。
还不如趁这时间,多从港府和英资商人手中多收购一些地皮,等果党败退弯弯,大量内地富商涌入港岛后,再大力开发地产。
甚至到那个时候,说不得还能趁着港府和英资企业惶恐之际,用更低的价格,拿下更多的地皮和优质产业。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这才是王道。
当然,这并不是说王鸿煊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只偷偷拿地,不进行房产开发。
事实上,这并不影响他鸿远置业公司的未来规划。
无非是从短期规划,变成长期规划罢了。
在未来的三年时间里,他固然要不断地购置地皮,也需要进行一些旧楼改造等业务。
一方面是慢慢积累地产经验,为后期的地产扩大投资做准备。
另一方面则是蚊子肉再小也是肉,没有了分层销售,以此时的港岛地产业模式,固然是回报慢,却也不是说不赚钱,无非是少赚些罢了。
他完全可以将楼房改好后,对外出租。
想想这个年代的港岛房租。
投资新建一栋楼,光是收房租,差不多就能在两三年里收回成本。
两三年时间就白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