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犯我大明的多股势力,包括川蜀反贼,满清建奴的实力算排在首位,而李贼和张献忠,则各自虽有老兵班底。
但其余多半皆为流寇青壮,至于战斗力,不能说完全没有,只能说战斗力不高。”
回答的并非朱由检,而是比朱由检更为清楚目前局势的朱见深。
“那既然如此,崇祯小子为何叫苦连天,叫爹喊娘的,大明又为何这么糜烂至极,不堪一击?”
朱元璋与朱棣与其说是皇帝,但在各自此时的位面,还不如说是一名大将。
而作为一名还未卸甲的马上皇帝而言,如今崇祯朝的糜烂,当然让他们十分诧异。
“太祖爷,您洪武年间设置的所有边塞的卫所已经摇摇欲坠,到了风吹既倒的地步。”
“首先卫所制的崩坏使得朱元璋设计的军制失去了依存的根基。
卫所制是与军屯紧密结合的,其存在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人力的使用限度。
随着迁都北京,营造北京城,疏浚大运河,以及五次北征,大批军士不堪重负逃离卫所,明军逐渐也走向了募兵制。
而军屯土地则渐渐被官僚豪绅侵占,军粮供应更是逐步减少。
当人口流失,土地兼并后,留下的驻军也很难吃的饱了,完全可以说的腹中无米。
同时也意味着谁能发钱、发粮就能招募军队,谁给的粮饷高,军队就给谁卖命。
最后,整个大明天下逐渐形成了军阀化,其中央军实力的减弱。
成化年以后,诸帝常常役使京军进行工程建设,兵员缺少训练且不断减少。
加上选将不当,常以纨绔子弟执掌京军,更以宦官总督团营使得京军战斗力不断削弱。”
“以上所说的外患。
而内忧,则是崇祯朝的文臣们也是各自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该存粮的存粮,该搜刮的搜刮。”
“每一桩国家大事,都可以成为这帮官僚的敛财机会。”
“而到了最后,孙传庭为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