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特别是财政部长这个职位很重要,必须换成他们的亲信。时任财政部长侯恂同时还是东林骨干,双重身份都要求他被迫挪窝。侯恂不想动——即使知道自己成了活靶子仍不想动,他真的太热爱这个岗位了,实在是不愿离开,抱着侥幸心理总觉得自己还能抢救一下,想拼着鱼死网破赖着不走,看看新班子能把他怎么着。
新首辅很讨厌侯恂不识时务,既然你做着不吃买着吃,就别怪我心黑手毒。想赶走侯恂的办法多下了,很快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找到了侯恂大量的贪污证据,将其开除公职并投入监狱。
侯恂是不是冤枉?看怎么说。经济问题肯定是有,证据在那里摆着,司法程序全部公开,朝庭不至于下作到凭空捏造证据,崇祯也不会允许有人有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将自己的财政部长轰下台,从这个角度看侯恂是罪有应得。但毕竟刑不上大夫,像侯恂这个级别的干部因经济问题而下狱不合适,真要这样的严格执法的话当时所有的高干只怕会人人自危,监狱也挤不下这么多人。从这个角度看,放着这么多的干部单挑侯恂下手,确实也无法排除派系斗争的成份。
侯方域不完全同意以上说法,他觉得父亲绝对是冤枉的,什么经济问题,什么贪赃枉法,这摆明了是阉党残余在构陷,是利益集团在夺权。
不过侯恂没有留下“后人不得入朝为官”的祖训,侯方域也没有因此厌倦官场,他们坚信当官始终是最便捷、最有前途的人生路径,这点足以吸引无数优秀人才前赴后继,官场起落是正常现象,不被贬几次的官生是不完美的、有缺憾的。
要想打败坏人必须当更大的官,掌握比坏人更大的权力。21岁这年,侯方域到南京参加乡试,准备进军官场。至于为什么在南京而不是在北京参加考试还是以前的原因:侯方域是河南户口。
这届乡试比较特殊,既是朝庭为国选才,也是对复社的一次大考。这年,复社的中有很多小朋友长大并取得了秀才资格来参加考试,其中更有一批小有名气的成员,他们的考试成绩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