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后面来的都排好队,不要挤,不要挤。”
“刘老三,看什么看,好看自己的粮食,这可是标准的百斤斛,谁敢质疑,明天去县衙验证。”
“交好粮食的都可以走了,谁敢偷一粒粮食,就是对皇上的不敬,就是对皇粮的亵渎,那可是要杀头的罪过。”
“·······”
负责维持秩序的官差不断朝旁边的百姓大吼着。
“官爷,官爷,不对啊官爷,我在家里称好了的,明明就是标准的百斤粮食,绝对不会有错,这怎么会少呐?这怎么会少?!!!”
“官爷,是不是量错了?官爷,官爷,求求你,重新量一遍吧,好不好?”
“昨天我们一家称了好几遍,真的是不会错不会错啊,这怎么还能少二十斤呐。”
“······”
也就在这个时候,前面交粮食的百姓哭喊了出来。
众人的目光一下子都望了过去。
这时候,张端也是刚刚站到人群中,望着斛,望着三个官兵一块扛着的秤,又看了看那位身穿长衫,趾高气昂的师爷打扮的官差。
这就是大清的官吏。
虽说不能以偏概全,但,十个里面起码七个都是这样的。
十之七,说实话,这还是往少了说的。
粮食!
这是大清朝最最硬通的货物。
升官发财,地方官员最容易发财的一条路就是克扣粮食。
从每个人头上克扣一斤粮食,那么一个县下来的数量几乎就是爆炸了的。
而后等到有个灾有个难的时候,再暗中推动下粮价,一波出手,挣它个盆满钵满,然后再趁着灾啊难啊,用银子置办田地,收购各种百姓手中的好田。
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这是有真实写照的。
灾难这东西,对于百姓是灾难,对于地主官员而言,就是狂欢。
就大清现在的情况,一个地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