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上书,形制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内容却不一样。
前者以实务居多,天子必须有所决断;后者则务虚,天子不需一一回应。
通过这两种的途径上书的人群也不一样,御史大夫府所收的上书更多来自民间。
“仲父,这尚书署一天大约会收到多少份章奏?”
“老夫没有细数过,少的时候三五十份,多的时候有一二百份。”
“那批复一份章奏,所要花费的时间是几何?”
“快的话不过片刻,发给几位尚书按照成制处置即可……”
“但如果所奏之事是大事,那么陛下就要召集朝臣共同商议,时间是长是短,就说不清楚了。”
身为天子,亲政之后,仍然不可能独决断所有朝政。
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时间问题。
事必躬亲,恐怕要累死在那尚书署里。
所以尚书署协助天子批复章奏、处理朝政的作用无可替代,只是不能让一人独大——不管是昔日的霍光,还是以后的某个人。
在原来的历史中,正是因为独掌大权的领尚书事层出不穷,才将大汉天子架空,以至于朝权旁落,朝堂混乱,朝政不通。
因此,刘贺今日向霍光提出的六部尚书制,就是修正中朝制的一块补丁。
“那一夜在大将军府里,朕和仲父说过,仍然要仲父来辅佐朝政。”
“尚书署是大汉朝政枢纽,仲父仍会是领尚书事,掌管尚书署。”
霍光“告病”,丙吉代行领尚书事时,刘贺定下过批复章奏的原则。
如今,他又原封不动地把那几句话给搬了出来。
重要又紧急的章奏,立即呈送天子。
重要不紧急的章奏,可以先登记造册,择日呈送天子。
不重要却紧急,由尚书署按照成制自行决断。
不重要且不紧急的,由尚书署召集相关朝臣商议之后再决断。
说完之后,刘贺才问道:“仲父觉得这样安排可还有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