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走出了扶摇殿,七八个郎中谒者立马在他身前身后排开了——这些人是专门服侍刘贺的近臣,都是郎中令专门为他挑选的儒生,他们的职责是辅佐劝导刘贺。
在他们的前呼后拥之下,刘贺大步流星地向南面的昌邑殿走去。
和长安城的未央宫比起来,昌邑王宫小得多,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正殿、偏殿、仓廪和亭台楼阁一样不缺,只不过在形制上低于皇宫罢了。
这样一座奢华的宫殿是大汉诸侯们生活中的标配。
但是即使住着这么气派的宫殿,还享受着数十万人的供养,诸侯王们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从孝景皇帝到孝武皇帝,几代君主都在想方设法地打压诸侯王。
从推恩令到左官律,再从左官律到附益法,一刀刀全都砍在了诸侯王的脖子上。
到了现在,诸侯王已经彻底失去了治理封国的政治权,只剩下了享受封国赋税的经济权。
说到底,此时的诸侯王只不过是有着高祖皇帝血统的富家翁罢了。
或者说得更残酷一些,他们连那些富家翁都不如。
至少寻常的富家翁还有人身自由,想去哪里逍遥快活,就去哪里逍遥快活;而诸侯王如不奉召而擅自离开封国乃是一项重罪。
更何况,诸侯王还时时刻刻处于朝廷的监视之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找个由头削爵除国。
在这种密不透风的威压之下,诸侯王只能纵情于酒色。
一方面确是无事可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南面而治的那位县官放心。
刘贺隐约记得有一个叫做刘胜的诸侯王,因为无事可做,一辈子生了一百多个子女——当然,这其中不乏“非刘姓者”。
自古藩王不好当,西汉诸王更如此。
不过,刘贺对这个开局还算满意,诸侯王的身份至少已经能够满足他的各种低层次的需求了,更何况两年之后,他还有机会成为主宰无数人命运的大汉皇帝!
讽刺的是,在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