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被君王否认甚至贬退的风险去劝谏楚王。他深刻地了解,国力有尽,民力有限,逆理强施,必然会导致可怕的结果。艰辛的童年民间生活,赋予了他体恤百姓的慈悲,而官宦世家的出身带来的广阔视野和饱尝政坛心酸的人生智慧,也铸成了似乎足以刺穿阴云的命运之剑。
楚王并不傻,从来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昏乱,有谏臣。孙叔敖在朝堂之上的据理力争和坚决如铁的态度,让他明白了此项财政改革将会引发一场足够动摇统治根基的混乱。政令下达后的民间反馈以及令尹孙叔敖的直言犯谏,终于让这位并不想就此摧毁楚国的君王改变了主意。于是新币政策迅速终结,民间欢声鼓舞,朝堂君臣一心。
随后,孙叔敖立刻着手整顿和振兴经济。遵循天时,广开农耕。春夏时节,减免徭役,解放民力,推动农业生产;秋冬之际,伐木拓荒,利用农闲,生产建设。同时,确立法令权威,清新吏治,教民遵法向善。一时间,楚国大治,政通人和。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邱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史记》
时光荏苒,楚地一派勃勃生机,民生富裕。楚人有风俗,喜乘低矮车辆,楚王不满,希望予以改革,以便通俗中原。然而直接下令改变一地风俗,并不是那么容易。此时,孙叔敖不动声色地提出,政令屡改,百姓必将无所适从,何况想要移风易俗,何必强用政法之力。中原大户,高贵门庭,门槛颇高,既然百业振兴,楚国自然也可以加高门槛,以示尊贵。
楚王不解其妙却遵从令尹计策。孙叔敖随后宣扬,君子仪容,乘车徐行,岂有总是下车之理?
门槛高而车马低,出行虽然无碍,却似乎真的像令尹大人所说,君子出行,岂有总是下车的道理?于是民间风俗一新,车马仪仗,出行习俗,渐与中原相通。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