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说公案,皆是搏拳提刀赶捧及发迹变态之事;三者说铁骑儿,谓士马金豉之事。
这时候“说话”,皆由说书人各运匠心,随时临场发挥,自己去组织结构内容,也要依据底本来进行发挥,就是“话本”。
宋代话本盛行,后来又出现了一种体裁与话本相似的文体,中间以诗词为点缀,称为“拟话本”。
只是,尽管宋代“说话”行业,发展得规范,但宋代话本创作的人才匮乏,没有什么创新剧本,这就导致宋代的话本,过度依赖过往的书籍。
《三国志》正是因此,才在宋代说书界流行。
因为《三国志》里面英雄多,且又英勇智慧,故事架构不像楚汉简单,没有春秋列国之繁杂,最为适合讲说,也更能吸引市井百姓去听。
“伏湶哥哥,那边在讲《三国志》,讲得还是诸葛孔明咧!天色尚早,要不然我们去听一段儿《三国志》,等到晚上,再去赴宴吧?”
韩齐听到有人在讲《三国志》后,便来了兴趣,主动向伏湶提议。
步临湘和陈堂邑闻言,也都眼巴巴的看向伏湶,显然是希望伏湶能够答应。
他们平时贩私盐,过程略显枯燥,很少有这种听书玩乐的时候,现在自然想去娱乐一番。
“算了吧!就是把《三国志》拆出来讲解而已,也没多大意思!”伏湶直接摇头拒绝。
单纯翻译讲解《三国志》,对比伏湶在后世所听过的说书,明显是非常枯燥的。
更何况,论起说书性,《三国志》肯定是不如《三国演义》的,这从后世网文里面,好多历史白痴会把《三国演义》当真实历史来看,就明白了。
现在连《三国演义》都没有,这自然是吸引不了伏湶去听《三国志》的。
“没意思吗?可惜了!”韩齐闻言,略显失望。
步临湘和陈堂邑两人闻言,也跟着一样失望,但他们却是都不敢对伏湶表露什么不满。
“前面勾栏瓦舍处有歌伎唱曲,想来应该还有舞伎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