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二人又说了一些有关和谈条款的事情后,光绪皇帝突然将话题转了开去,他问道:“前些日子师傅说的引见冯华进京的事情办得如何了?”
翁同龢道:“前一阵子,冯华率义勇军参与了围困海城的战事,故尚未议及此事。”
“朕欲见冯华渴望已久啊!如今停战协定已签,辽东战事渐趋稳定,我看冯华进京的事宜,师傅还是尽快安排为好。”皇上殷殷的说道。
“老臣会尽快安排,不过……”沉吟了一下翁同龢接着说道:“皇上既想重用冯华,还是不要引起太后的怀疑为好,最好找个机会给太后打个招呼。”
会意地点点头,皇上接口道:“师傅所言极是,回头还是找个光明正大的说辞宣他入京为好。”在师傅的熏陶和亲政后诸多事情的磨砺下,光绪也逐渐地学会了一套应付慈禧的办法。
收到光绪皇帝的电旨后,李鸿章在病榻上针对日本提出的条款,伏案书写了《大清帝国皇帝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赴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所拟和的底稿说帖》。
在《说帖》中他指出:既然日本提出合约的目的是避免两国将来争端,而割地不但起不到这个作用,反而会使争端纷起,两国仇恨代代相传,永无宁日;而领土是经过数代、千百年相传的无价基业,一旦割让,必然引起人民的仇恨,全体中国臣民势必卧薪尝胆,力筹报复。东方两国同室操戈,将使别国坐收渔利。
在赔款问题上,他又说:中国财政绝对拿不出两亿四千万两白银的赔款,况且日本所耗军费也远远低于这一数字,如不删减,难以认同。
针对李鸿章《说帖》中的意见,伊藤博文又据此提出了一份儿《合约节略》。提出赔款可减少到1亿5千万两,但割地只可略作让步,变为割让辽东金州厅、台湾和澎湖;其余条款一律不变。并威胁如果中国政府仍不同意,只能再燃战火重开战局。
在春帆楼,中日和谈仍在紧张激烈的进行着。急于签约的日本外相陆奥宗光面对着李经方再次提出的不同意见,一如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