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中堂因此回国,将会使日本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一来别看他们叫嚣的很凶,嚷嚷着要打到北京,将战争进行下去,其实他们就向我前次说的已经是强弩之末,没有多大的后劲了;二来列强的干预,将会使他们投鼠忌器,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来。晚辈觉得我们在谈判中有两个非常有利的筹码,就是‘辽河大捷和李中堂遇刺’,这两点如果运用得当,将会把议和的损失降到最低。”
刘坤一与吴大澂虽然都知道冯华的看法必然会与众不同,却都没有料到冯华的分析竟然是如此的独到和精辟透彻。他们互相看了看对方,均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已过花甲之年的刘坤一,倒是很有不耻下问的风度:“依子夏之意,对军机处的询问应该如何回复?”
冯华仍旧很谦恭地回答:“晚辈认为:其一,由皇上亲自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倭人的无耻行径,扩大对日舆论压力;其二,速召李中堂回国中止议和谈判,对日本决策者施加思想压力;其三,呼吁俄、德、法等国主持正义,给予日本政治压力;其四,加大对海城之敌的军事压力、做出针对山东方面日军的防范姿态。此四点宜快不宜迟,必须马上予以实施。”
在座诸人不管是亲身经历还是听说,都知道冯华才思敏捷,见解非凡。可是听了冯华的这一番话,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还是太小看了这个年轻人:且不说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对“遇刺”一事有了如此清晰的认识,已不是自己等人所能企及的,就是他这种处理问题的坚决果断更是非有大将之材也万万不能做到。
惊讶和佩服之余,众人不由得纷纷点头认可,认为此四点建议皆属切实可行之议。当然更主要的是这些人也确实拿不出什么较系统的意见来,冯华的想法就此很顺利的在这次会议上予以通过。
刘坤一对冯华提出的四点建议尤为欣赏。他一方面把冯华的建议写成奏折电告皇上,另一方面按照冯华的意见命令辽东清军各部立即行动起来,进一步加大对辽东日军的军事压力。
光绪皇帝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