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们对冯华的升迁问题亦是意见纷纭,双方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奕訢、翁同龢、李鸿藻和文廷式等人认为冯华年轻有为战功卓著,当此国家用人之时应予破格升迁;而奕匡、世铎、徐用仪、孙毓汶和刚毅则以冯华来历不明,当过土匪为由,主张低调处理。
光绪最头疼的就是这种争论不已、无尽无休的口头官司,自己亲政以来无论办什么事都没有痛快过。他虽然早就想把徐用仪、孙毓汶这些碍事的老家伙开掉,可是由于为太后所遏制,这也只能想想罢了。
徐用仪和孙毓汶都是慈禧的心腹,在“战和问题”上他们是坚决的主和。早在中日宣战前,他们就认为中日战事一起胜负难料,只会让各列强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因此始终反对宣战。当然,更主要的是他们已经了解了慈禧太后的真正想法:太后虽然一向对洋人没有好感,但也决不愿轻易开罪他们,尤其是在自己六十寿辰之时,她更是绝对讨厌打仗。
军机议事散去后,光绪单独留下了翁同龢。由于心烦意乱他先背着手走了两圈,然后才皱着眉头说道:“师傅你说这徐用仪、孙毓汶怎么总是捣乱,冯华立了如此大功,他们竟然还主张低调处理。当此国势低迷之时,大大封赏有功之臣既能振奋我大清的国威,又能激励将士用命奋勇作战,此乃一举两得之事呀!”
说到这里,光绪好不容易平复下来的情绪又激荡起来:“不光是徐用仪、孙毓汶,这会儿庆亲王也参合进来,朕就更不好办了;还有那刚毅,这次也跟着瞎搅和。师傅,我看干脆就不理会他们,直接起草谕旨如何?”
在军机行走多年、且老于世故的翁同龢听到皇上负气说出的这番话,虽然感同身受,但仍然慎重地说道:“皇上,此事还是不能操之过急,太后目前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事。臣已经向刘坤一和吴大澂详细了解了冯华的情况,此人不但才华出众识见过人、文韬武略无一不精,而且他手中还有一支装备精良骁勇善战的精兵。这些年来,皇上虽然多次任命臣担任乡、会试正副考官,也物色、选拔了一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