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添了一个有力的帮手,要不然这些工作都靠周天宇自己来完成,还是真够他忙一气的。因为有银子可赚,这个沙尔富很敬业,对工作时间的长短根本不计较。每天,他和周天宇除了要做各种研究、对兵工厂的工作进行指导外,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给技术学校的学员们讲课,真是一刻都不得闲。冯华对天宇的能力相当了解,倒是非常放心的让他挑起了这副担子。
贺国光这一段儿则是一手抓民用工厂的生产,一手忙着搞对外贸易。在这方面,他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乐于接受冯华灌输的商业新理念,并把新观念与旧的商业环境互相融合,巧妙利用。他利用自己在东北各地的分号和熟悉的人际关系,不但扩大了大豆、木材、土特产的输出,还为其他几个新成立工厂的产品打开了销路。
情报部的工作在黄德贵、郑偃武的相互配合下进展极快。他们利用贺家原有的商业销售网络,很快就在东三省的大、中城市都建立起了情报站,而且情报的触角已经开始向关内延伸。龙口街周围的大小村镇更是已经形成了一个密集的情报网。
老中医李济棠虽然已是近六十岁的人了,但精力却不减当年。冯华和邢亮提供的一些中成药新配方,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也让他焕发出极大的热情。他对这些新制剂的开发非常上心,邢亮也截长补短的去药厂与老人探讨。在他们的努力下,制药厂很快就形成了生产能力,除了对外进行销售外,还为义勇军提供了大量的治伤药品。
最让冯华感到兴奋的是发现或者说是挖掘出了几个人才。冯华当初关注的王承斌和冯德麟,在军校的学习中都展现出了相当突出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冯德麟,不但各项军事课程进步极快,而且还表现出了非常强的组织领导能力。特别是当冯华从黄德贵那儿了解了冯德麟过去的一些情况后,更是觉得他极有可能就是那个曾经跟张作霖分庭抗礼的“冯德麟”。
那天,黄德贵前来汇报聘请洋人老师的事,在聊到军校时,忽然提起了冯德麟。他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