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经常有新鲜的事物出炉,人们已经逐渐习以为常。但是,成立学校、招收学生以及请洋人当老师,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纷纷打听进学校有什么好处?招生有什么规定?跟洋鬼子能学些什么?一时间,这些事情成为了挥发河地区的热门话题。
军事学校的招生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很快就召满了人。除了从义勇军干部战士中选拔出来五十七人外,还有十三个是从吉林、奉天和龙城等地慕名而来的外地年轻人中,经过考试后选拔出来的。他们不但思想观念比较新,而且还都识字,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技术学校在招收学员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医护科和商贸科还可以,毕竟人们对于经商、账房以及郎中这些行当还比较熟悉。然而机械工业科招生就困难多了,那时的读书人大多是通过私塾这个渠道培养出来的,满口“之乎者也”,许多人认为机械是奇技淫巧,对此不屑一顾。招生几天,才来了九个报名的,其中有六个人还是兵工厂里识几个字的青年,包括天宇的弟子陈五阳,另外三人是从吉林来的年轻人。最后还是又从部队里挑选了11名平时接受冯华、周天宇科学思想熏陶较深、喜欢鼓弄一些小玩意儿的干部、战士才算凑齐了人数。
虽然技术学校的招生遇到了一些麻烦,但寻找老师的工作却进展很快:短短几天,黄德贵和郑偃武就居然从奉天找到了两个懂得军事和机械制造的洋人,而且已经和他们谈妥,据说十天内就能到达“龙口街”。另据天津传来的消息,有一位洋医生也有意向到龙口街任教。其余各地招募洋人的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至此,新学堂的建立已经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