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第二个难点是解决在全球鹰上如何改装武器挂载。现在全球鹰的外形设计对于武器挂载可是没有怎么考虑,这本来就不是它的任务范围,杜克的团队恐怕在这个方面将费不少功夫才能够打造成一个攻击性全球鹰。
第三个难点就是如何解决全球鹰发起攻击后的脱逃。以全球鹰的飞行速度,一旦发起攻击,面对美日这种防空能力强的对手,肯定会暴露目标,这样速度很慢的全球鹰将很难逃脱对方战机的追杀。
第四个难点是生产制造和维护成本问题,以全球鹰的造价来说实在过于昂贵,其早期版本的制造成本就高达3千多万美元,后期版本加上研发费用摊销更是达到一亿多美元天价,如果杜克的终结者价格也如此昂贵,军方可负担不起多少,这个价格都够生产一架第四代战机了。
而高昂的成本也会让终结者一代在使用上极大受限,在执行高风险的任务时候,作战主官一旦考虑这是上亿美元的东西有可能一去不回,那么就会非常慎重。
好在“全球鹰”的成本中昂贵的材料和机载电子设备,杜克一方面通过杜氏重工自产自销能够大幅度降低材料成本,另外一方面可以大量缩减机载电子设备部分,毕竟同侦察相关的电子设备对于作战来说没有用处。
而且在研发费用方面,显然这个d**的山寨版本比起美军来说将减少得不成比例,因此研发费用摊销应该不高,按照杜克的初步计划,终结者一代的最终价格应该不超1千500万美元。
在这个价格之下,军方拥有一支4060架的超远程隐形战略打击力量,而成本却不足十亿美元,比起一艘核潜艇要便宜多了,这个性价比对于军方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特别是一直缺乏空中远程打击力量的中**方。
虽然拿这个东西去对付美帝本土似乎不太现实,但是对于威胁亚太和欧洲大部分国家,这个东西却绰绰有余了,要知道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应付隐身飞机的能力。极端情况下,终结者一代甚至可以承担万里迂回的战略性小型核打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