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多见。
17世纪初,荷兰人东来,其船铳数量与威力比之葡萄牙船更多更大。
几场冲突使得明朝认识了其性能特点,并且专以「红夷」大炮称之。
1071御敌于国门之外 (第2/2页)
海防问题严峻的东南沿海,迅速把红夷大炮应用于海防战船,并且突破大型火炮装备战船的数量限制,并出现专门化的熕船,衍生出舷侧炮技术,已与欧洲船舶的炮击战术十分接近。
而现在才是万历初期,大明水师就已经开始掌握红夷大炮,并将熕船搞出来。
虽然俞大猷设计的大明炮船存在一些缺陷,但确实发展起来了,拉近了大明和欧洲人战舰的技术差距。
要知道,那时大明的熕船,打的是称霸海洋的「海上马车夫」荷兰,那时候的荷兰海军实力已经超过了西班牙,通过贸易赚取巨额利益。
荷兰当时的海军战舰战力,也是远超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战舰战力。
当然,当初那支和荷兰人作战的军队主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明水师,而是招安的郑芝龙海盗集团。
1633年明荷料罗湾海战,明军的大型战船,分别装备16门、20门、36门大炮。
荷兰台湾长官汉斯·
蒲陀曼也有这样的记载:郑芝龙战船「按荷兰模式建造,庞大精致,装备精良的帆船及舰队,还在船上装配了一部分能被拖动、带有环栓、置于双层甲板的大炮」。
1635年在剿灭刘香的战役中,郑芝龙的战船「每船可安置大铳二十四位,炮声一发,裂云穿浪,卒成馘阵之功」。
如今的大明,虽然依旧病入膏肓之像,可是有张居正的改革,还有魏广德有意无意的影响,明军战力已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原本这个时空,明军还在大量生产装备佛朗机炮,而魏广德则已经把视线瞄向了欧洲人最新式的红夷大炮上。
不过,红夷大炮暂时还只是在海洋上发挥威力,对于陆师,依旧还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