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居大不易,南京城也是居大不易。
礼部商议半晌也没个好办法,礼部这边可以压下公文,可通政司那边是会直接送到内阁去的。
高仪带着两位侍郎去了内阁,此时内阁阁臣也在徐阶值房正在商量此事。
“抓人吧,鼓噪之人必须严惩,否则朝廷脸面何在?”
明朝对读书人优待,可也限制颇多,特别是生员干政。
后世传颂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话,要是放在明初和中期,那就是治罪的理由,也就是皇朝末期才没有人去管,甚至还被四处流传。
对于没有入仕的读书人,朝廷给你优待是为了让你安心读书,可不是让你仗着有点学识出来骂人的。
因为读书人动律法,也会思考,他们往往能够看穿时弊。
四年后,也就是隆庆五年的时候,刘元卿参加会试所写的策论,就因“对策极陈时弊,主者不敢录”。
由此可见,大明朝对待读书人,其实防备之心也是不小。
礼部诸人到的时候,内阁意见已经接近统一,那就是处罚带头闹事者。
“公文里提到魏国公在事发后并没有派兵维持秩序,任由监生闹事儿不管”
“弹劾,治罪。”
徐阶这次很干脆的插话道。
魏国公徐鹏举,魏广德的老丈人,借这个机会敲打一下也是好的。
虽然徐阶知道,以此事告徐鹏举,人家最多被申敕,再有就是罚俸了事,其他责罚肯定不会有,但是徐阶还是要这么办。
下面的陈以勤闻言嘴角扯了扯,也没说话。
徐阶是拿魏广德没什么办法,只好在其他地方想办法整治了。
魏国公的俸禄,那才几个钱。
陈以勤也没有出面帮魏国公府说话,实在没必要浪费口水。
很快,由张居正草拟票拟出炉,“两京法司逮治其为首沈应元等数人如例发遣,祭酒吕调阳莅任未几且勿论,守备魏国公徐鹏举以闻变唑视,夺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