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闲心送孩子去读书?”
刘伯温连连摇头叹息。
“就算是如此,那也不能一个上榜的北方学子都没有。”
“上次科举考试,都有二三十个北方学子上榜。”
胡惟庸眼里闪烁精芒,自以为抓住了漏洞。
不相信,朱枫还能辩解。
“胡相,上次科举考试也是我和刘大人负责的。”
“那一次都没出问题,这一次,难道就一定是我们的责任?”
宋濂没好气道。
“这可不好说,反正上榜的结果摆在那里了。”
“出现这种情况,只有考官徇私舞弊能讲得通。”
胡惟庸一口咬定,就是刘伯温和宋濂的责任。
就在他们争执不下的时候,朱枫再次负手开口。
“其实也不难理解。”
“相较于南方,北方脱离北元的统治较晚。”
“不仅读书人少,而且学习环境也不好。”
“北方很厉害的学子,在上次科举考试已经被录取了。”
“加上近些年来,南方经济恢复的较早较快。”
“北方经济的恢复才刚刚开始。”
“差距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弥补的。”
朱枫说的有理有据,让人难以辩驳。
听到这里,朱元璋深深地叹了口气。
“枫小子,你说的没错。”
“当初徐达大将军第一次北伐回来,那是感慨万千。”
“他在北方看到很多农田都被圈起来做马场。”
“田地荒芜,民生凋零。”
“很多人身着胡服,说话中甚至还夹杂着胡语。”
“徐达大将军说,再这么搞下去,我们的孩子连唐诗宋词是什么都忘记了。”
朱元璋对当初徐达的描述记忆犹新。
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年,但是每一个字他都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