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的小河在陈家庄的地方变成了大河,宽约十几米。每年秋季涨水,把岸边的庄稼地淹了一部分。
于是,村里形成了一个习惯。在离河岸几十米内种庄稼都是种些耐淹的农作物,可是选来选去还是玉米比较好些。就这样,除了河边的杨树,玉米成了河流的又一道屏障。
在那个年代,村里太多的人在家里务农。打工在那个年代还是个新名词,出去的人少之又少。这么多人在家里务农,农闲之时就成了这群男女老少爷们戏耍之时。
每每有几个不正经的爷们和媳妇在河边的玉米地里嬉笑打闹,总是做出些不正经之事,惹得村里人说三道四。却说村边上的树林,那里确实是儿童游乐的天堂。树下的沙土地松软,而且非常干净。总惹得小孩子喜欢,玩的不亦乐乎。
只要有父母找不到孩子,去小树林的沙土地,准在那里。正是这个被庄家和河流包围的村庄,后来却发生了让人难以忘记的故事,它就是陈家庄。
这年春天,陈家庄的陈老五家生了一个儿子。对于陈老五家,生了一个儿子并没有什么。可是陈家是个大家,他们排行七个,同是一个爷爷,所以起名字就按出生前后和族谱规矩,而不按照谁家的孩子这么起名字。
陈老五生这个儿子时,老七还是没结婚。按照先前的规矩,和族谱的辈分,陈老五这个儿子叫陈彦戈。陈彦戈因是老五的第二个儿子,加上老七没结婚暂时过继给老七做干儿子。
陈老七原名陈华森,因为排行老七所以都叫他老七。渐渐的他的名字知道的人很少了。再说陈老五,名叫陈华顺,可是也是被人叫老五老五的习惯了。在这个只有一百户左右的村庄,陈氏大概占用百分之六七十,所以是大户,亲如兄弟的一族。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包田到户,贫富分化的现象出现了。然而这种情况却是造成农村那种势力情况的死灰复燃,甚至有点滋长。就这样,陈家人开始了出现了面和心不合的现象。
这样的事后来闹开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