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一年(公元4年)九月十六,年仅四岁的朱秀荣病危,幸赖正在为弘治皇帝治病的民间神医陈一清抢救,这才有了现在的太康公主朱秀荣。
朱秀荣长大以后,念着陈一清的救命之恩,经常派人去医馆“送生意”,但奇怪的是,那位算是陈一清的弟子的小朱先生经常能医治连陈神医都束手无策的病,所以她对那个无名小医馆很信任。
张太后被搀扶到榻上躺下,喝了一点水才恢复了神智。
可众人被吓得不轻,太后虽然醒了,却一直靠在榻上泪流不止。
“娘,陈神医虽然仙逝,可他这位弟子,朱小先生也是杏林圣手,尽得陈神医真传功夫,我看比神医更神,皇帝如今咳血不止,别人没法子,他一定有法子,”朱秀荣请求,“母后何不下旨请这位小神医进宫?”
张太后只是流泪,摇着头绝望地道:“他是万万不肯救命的,他不会的。”
“不可能,这朱小神医出了名的面善心热,娘,我去请他!”朱秀荣说着就要走。
张太后一把拉住,张张嘴,正要说几句话,门外宫女们呼啦啦跪下,有内侍平声通报:“皇帝到。”
张太后慌忙要爬起来,可浑身没一丝力气,眨眼间,就见一张软塌,四个内侍抬着脸色苍白还有一抹异样的血红的皇帝进来。
正德皇帝来了。
“皇帝,你怎么来了?”张太后心疼得要死。
正德皇帝虚弱的挥挥手,又猛咳了一声,手里的帕子很快沾了一层血迹。
“母后,儿子跪不了啦。”正德皇帝笑了笑,又抬抬手,在最宠爱的,也是唯一的妹妹脸上擦了擦,道,“哭什么,这次是我自己作的,却与别人无干。”
张太后慌忙让人把皇帝搀扶着躺在榻上,自己坐在一边,拉着这儿子的手又泪如泉涌。
“不怕,不怕,”正德皇帝道,“母后,这次来,儿子只有一事,要不问,恐怕……”
“你说,可是立储的事情么?”张太后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