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慈祥的的女人声音。
“是六组半。”
“普朗克,他最后落指回到了‘fa’。”
说话的人也是本次比赛的欧洲评委之一,维也纳表演与艺术大学的钢琴系的系主任,埃尔弗里德.巴赫曼。
同时也是在华韵赛结束后,对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充满了兴趣的那一位。
她的话音落下,评委席再度安静了下来。
从音乐开始的一瞬间,巴赫曼目光始终落在了一部钢琴演奏者抬起略高的右手上,此刻,她更加坚信了自己之前的判断。
或许128拍的速度中,演奏大浮点节奏下的7组颤音也无非是手指快了一些而已,但是两个年轻的演奏者依然延续着高度的整齐。
她清楚,这只作为主导的右手,在这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K448是欢愉的,令人舒畅。
然而并不仅仅只有逾越,在坠入爱河之后写下的华美篇章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丝属于莫扎特特有的浓情味道。
在第二乐章的柔板中,两部钢琴宛如两个慢慢走在夕阳下的老人。
相互搀扶着,徐徐向前。
除了一些借由加快音乐速度尽量避免故作多愁善感的段落之外,音乐的行进始终保持在一定的律动之中
一部沉稳的铺垫着音乐的和声,音量大小刚合适。
二部偶尔会突然跳出来几个装饰音,俏皮可爱。
生动的音乐画面一直到第三乐章的开始,速度才再度回到了快板。
随着两台钢琴前再一次开始的整齐划一的动作,古朴的舞台上第二次焕发了春一样的生机。
在观众席不用沉溺于其中就能接触及音乐的钢琴张力中,音乐保持这这种状态,直至尾声。
“噹—”
“噹—噹”
“噹————————”
最后的和弦音落下,钢琴前的二人同时抬手。
“哗哗~~~~~~”
演奏结束,台下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