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经》的第三章写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就是愚民思想的根源。
老子认为,圣人之治,首先自身得没有欲望,以让百姓也没有欲望,管理百姓,尽量削弱他们由心而来的欲望,充分满足他们由身体而来的需求,让他们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无知,无欲,无求。
简直就是反人类的主张!
这样的主张,自然是为了迎合统治阶层的需求的,统治阶层无能,就只能让老百姓更无知,这样才不会动不动就因为欲求不满而想着造反。
从维护社会安定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愚民政策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哪怕是到了一千多年后的现代社会,这样的愚民政策其实也并未消失,比如说米粒国那些极为反智的红脖子,其实就是愚民政策的产物。
但愚民政策有一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造成群体智力低下,严重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一弊端,就淋漓尽致地从满清统治中体现了出来,结果是造成了中华民族数百年的衰退和落后,沦为西方列强的鱼肉。
作为一个知晓了严重后果的穿越者,郑经当然不希望这种局面再次出现,因此有可能的话,他首先要反的就是愚民思想。
好在他刚否决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主张,也好在诸糅真人并不是迂腐之辈,否则的话,单是这一点,估计老道又得好好跟他辩上一辩,让他再费上一番口舌。
而对于诸糅真人来说,求真、存理原本就是道家所追求的,因此他暂时忽略了开民智这一点,而是认真考虑起要不要加入的问题。
“你不是要去会宁吗?我在涡阳,加入有意义吗?”
对于求真、存理,他当然是极为有兴致的,如果有可能的话,他恨不得能天天来跟郑经辩上一辩,辩出更多的真理来,以让道家吸收并完善。